中文 English 联系我们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创新引领 追求卓越 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同济力量
  发表时间:2024-10-23    阅读次数:

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强国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新时代交通运输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中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善作善为。


学校高度重视试点工作,围绕交通强国战略部署,以国家、行业、区域重大战略重大需求为导向,聚合学校交通、土木、测绘、车辆、电子信息等多学科优势,加强人工智能赋能和学科交叉融合,深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综合交通低碳化发展、智能交通创新人才培养等七大试点任务,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增强自主培养能力 培育交通拔尖创新人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围绕交通强国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打造综合性、卓越性、引领性的交通学科专业特色,持续完善交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交通学科人才。


今年是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交通学科创建110周年,学校在交通人才培养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早在1914年,学校就创设土木科道路铁道施工方向;1952年,成立新中国第一个铁路与公路工程系;1960年,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上海分所在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成立。学校始终与国家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心手相牵,近20年来建成了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先进载运工具运用、复杂交通系统等三大学科高峰,以及交通系统全时主动安全、交通系统全息感知与智能应用两大优势学科方向。今年8月,为发展“大交通”学科体系,培养具有战略思维的交通领军人才,学校融合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原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成立新的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持续打造交通创新高地,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如今,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已成为我国交通领域学科实力最强的高校和道路交通领军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为交通运输领域和各行各业输送了6万多名优秀毕业生,造就了一大批治国英才、学术大师、行业领袖,被誉为“人才培养的同济交通现象”。


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高度注重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布局,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面向国家航空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需要,最早开设了机场工程专业方向,为国家储备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智力和人才支撑。据不完全统计,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过程中,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直接承担相关重要研究课题6项,通过关键问题研究、施工技术落地和建设进度管控,为保障机场按期建成和投入运营作出了突出贡献。不仅学校师生团队为保障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按期高质量建成作出了突出贡献,更有40多位同济校友在机场建设的骨干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为机场如期建设和顺利运营殚谋勠力,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变为“可能”。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牵头成立了由38家理事单位组成的全国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联盟,编制了《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简称《指南》),这是国内首次围绕专业门类研制开发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南。该《指南》结合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交通学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充分挖掘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涵,分析课程思政的教学需求,构建了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整体架构,形成了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考核评价制度,并编制完成了从本科切入、可拓展至研究生教育的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


记者了解到,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坚持“本科基础宽、硕士专业深、博士学术精”定位,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驱动交通类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和转型升级。学校积极着眼未来,主动迎接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国豪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等人才培养改革示范区建设,以AI赋能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实践创新等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交通专业知识图谱和学科大模型,引领未来交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前,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已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强化基础、通专融合、本研贯通”“2+1+X”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交通强国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千余人。



交通学科大模型

同时,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注重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的培养,先后与国际100多所著名大学交流、60多所一流大学长期合作,创办IJTST(交通科学与技术)国际期刊,在交通领域顶级会议TRB(美国交通研究委员会年会)上发表论文,全球高校影响力第三(国内第一),建设交通安全、智能汽车等交通安全学科创新国际引智基地,交通安全国际联合实验室,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中德交通研究中心,同济WCTRs(世界交通大会学会)国际交通研究中心等,实现从国际学术交流向实际国际合作的转变。



强化创新策源能力 打造交通战略科技力量




获批交通领域相关的高速磁浮运载技术、土木工程防灾减灾、自主智能无人系统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隧道、结构、测绘等领域6位教授当选为两院院士……近年来,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坚持“四个面向”,坚持重大工程牵引、应用场景驱动,聚集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担大任务、催生大成果,强化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攻关导向,努力推动交通科技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成果丰硕。


学校依托交通运输部综合交通运输理论行业重点实验室,着眼于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中国模式”本源理论,突破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与智慧运营等关键技术。依托“民航飞行区设施耐久与运行安全重点实验室”科研力量,主持研发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全球首条智能跑道,成为全国民航“四型机场”新标杆,成果推广至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西安咸阳国际现场、西藏阿里普兰机场等7座民用机场以及两座军用机场,引领了机场运维管理与安全保障的智能化发展。创建机场跑道动力分析、设计与评价方法,构建了国家行业标准体系,服务全国90%以上机场。攻克复杂条件机场跑道建管养技术瓶颈,支撑国家战略地区机场建设和运行。


主持研发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全球首条智能跑道

近年来,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突破高铁制动系统设计理论与技术,全程参与我国高速列车制动系统开发。建立微机控制直通电空制动系统设计理论与成套技术,率先研制了“先锋号”动力分散式高速列车制动系统,填补了国内该项技术的空白。构建了列车制动安全域理论,自主研发了地铁空气制动、有轨电车液压制动、EMB制动系统。


据介绍,学校攻克磁浮交通核心技术,抢占全球高速载运领域竞争制高点,持续领跑20余年。依托国内第一条常导高速磁浮交通综合试验线,突破悬浮导向、车—轨动力作用、牵引运行控制等关键技术与性能测评方法,成功开展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试跑试验。构建高速磁浮线路服役性态多维检测和维护平台,支撑世界唯一高速磁浮商业运营示范线安全运营。突破悬浮控制、道岔控制等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中国首条中低速磁浮商业运营线长沙磁浮快线、凤凰磁浮文旅线、第一列内嵌式磁浮国产化车等。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

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通过建立交通基础设施韧性评价理论和主动交通安全技术体系,守护人民美好生活的生命线。学校研发高原铁路隧道韧性抗震方案和港珠澳大桥风险监控系统等;创建“人—车—路—管理”要素动态耦合的本质安全理论;研制车辆危险驾驶行为预警干预技术及装备,并广泛应用。


在攻克一体化出行服务与治理关键技术、推动智能交通赋能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学校完成上海临港新片区智慧交通顶层规划和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引领区总体建设方案,积极探索智能交通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新路径;打造国内唯一的自动驾驶完整可信测评工具链及测试公共服务平台OnSite,为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交通场景。


赋能重大工程和产业升级 提升强国建设服务能力



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在全面加强前沿学科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的同时,主动承担国家重大战略科技任务,近年来,仅交通领域就主持10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一批重大攻关任务。学校先后与上海、广东、四川、广西、宁夏等地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签署了共建交通强国试点的战略合作协议。


2021年,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与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今年5月20日,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高铁及站城融合研究院(简称研究院)揭牌仪式举行。研究院积极践行站城融合理念,探索以综合交通中心为核心、立体便捷换乘、综合城市功能的路地共建模式,主持了重庆东站枢纽设计、苏州北站既有站房更新设计和上海东方枢纽规划等,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样板,成果辐射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推动经济合作的桥梁和人文交流的平台。


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引领城市区域化、区域同城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了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理论方法,构建了综合交通规划和决策评价体系,服务全国60%以上百万人口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发区域综合交通运行推演系统,支撑国家城市群综合交通规划与政策制定。同时,创新运输组织优化理论及智能技术,支撑超大规模轨道交通网络高效运营,提出面向高铁车站能力配置与客运组织优化的理论方法,研发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车站仿真系统(StaPass),应用于50余个高铁、地铁车站;研发首套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于北上广等30多个城市的200多条线路。


智慧交通是现代化交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学校打造国际领先的自动驾驶完整可信测评工具链及测试公共服务平台,赋能上汽、华为等30余家头部企业自动驾驶产品研发与量产,支撑东海大桥智能集卡准商业化编队运行及洋山港全自动码头建设等示范工程,服务建设交通强国的能力显著增强。



自动驾驶完整可信测评公共服务平台OnSite

绿色交通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学校聚焦交通设施、载运工具、交通能源、交通运行等维度,打造碳排放精细化计算、数字孪生、多维一体化调控的低碳发展新路径,制定了上海东方枢纽中心区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完成近零碳专项规划,为上海建设世界一流开放门户铺就可持续发展底色。


交通安全是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学校研制的车辆危险驾驶行为预警干预技术及装备,应用于北京、上海、广州等13个省(区、市),应用车辆达480万辆,年均发送预警信息近亿条,推动上海市、山西省重点营运车辆事故减少一半以上,为保障重点营运车辆行驶安全贡献同济智慧。


近年来,学校先后参与了港珠澳大桥、高原铁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深中通道等一批跨时代重大交通工程。主/参编国家及交通运输行业标准170余部,参与200多条高速公路建设和安全改善,支撑全国20多条高速铁路、90%以上机场的建设运维,以及3/4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管理、100余座城市的交通组织/管理/优化、32个特大和大城市的智能交通系统、全部高速列车制动系统开发与工程应用和上海等城市交通白皮书发布。2000年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共计16项。


百十交通、同济天下,在110年的发展历程中,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交通学科成为基础理论的策源地、拔尖人才的孕育池、前沿技术的桥头堡。未来,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将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重要结合部作用,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努力在交通基础设施防灾减灾、综合交通枢纽、高速载运装备、数智出行服务、交通系统安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同济智慧和力量。



杜爱萍、黄泽蓉、陈佳维

|作者

中国交通报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