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院荣获精神文明建设5个奖项,分别是:
☆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2018-2019年度文明标兵单位
☆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2018-2019年度文明创建优秀项目
☆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2018-2019年度文化建设优秀项目
☆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2018-2019年度文明创建好人好事
☆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2018-2019年度文明组室(窗口)
NO1——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2018-2019年度文明标兵单位
一、聚焦“三全育人”试点,推进立德树人和实践创新教育
2019年,学院被确定为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学院和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构建了以“三圈层”课程思政为立德树人内核、“同路人”育人平台为创新拔尖引领、“二三三”校外育人平台为工程实践支撑的“三全育人”工作框架和保障机制,推进立德树人和实践创新教育向纵深发展。
(一)构建“二三三”平台,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
学院初步构建了以“六个下功夫”为内涵,由二支队伍、三类平台、三维活动组成的“二三三”校外育人平台。二支队伍为校友导师和行业专家导师队伍,三类基地为理想信念、社会实践、工程教育实践基地,三维活动为当代重大交通工程体考察、历史重要交通工程寻访和学院历史传统寻根溯源活动。
(二)凝练学科内涵,“三圈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2019年,学院被确定为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挖掘和凝练了交通运输工程课程思政内涵和知识体系,构建了以第一课堂专业课程为核心、第二课堂思辨实践平台为外延拓展、学科文化为环境浸润的“三圈层”课程思政和育人模式。
(三)发挥榜样的力量,用身边事激励身边人
学院积极树立优秀党员、道德模范、师德师风榜样,以身边的好人好事影响和激励广大教师按照“四个相统一”、“四有好教师”和“四个引路人”要求开展立德树人。
二、发挥交通学科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
学院依托“世界一流学科”和“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引领教师团队发挥学科特色,聚焦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集中优势服务国家“一带一路”“交通强国”战略,服务上海“五大中心”“四大品牌”建设。
(一)聚焦重大项目,服务交通强国战略
在主题教育期间,学院邀请交通部专家解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师生开展《纲要》大讨论,聚焦国家战略,推动立德树人和学科发展。近两年,学科瞄准交通基础设施耐久与运行安全方向,组建了一批大科研团队,新增国家民航局“民航飞行区设施耐久与运行安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轨道交通结构耐久与系统安全重点实验室”等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ESI 1‰论文4篇、ESI 1%论文5篇。2018年,周顺华团队牵头的“地下工程穿越高速铁路的精细化控制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赵鸿铎、谈至明参与完成的“重载水泥混凝土铺面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开展科普创新,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交通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要求,服务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分层面、多方式、全方位”科普创新教育特色工作机制,培育青少年创新精神、拓展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一是整合各方资源,建设全国性的交通文化和科普创新教育平台。
(三)师生踊跃参与社会服务,投身扶贫攻坚、对口支援
学院积极鼓励和选派师生赴艰苦边远地区开展对口支援、扶贫攻坚和专业服务,到政府部门及学校职能部处挂职锻炼。
三、建设“同路人”品牌,弘扬学科文化和扩大社会影响
两年来,学院秉承“思行合一,交融成艺”的精神,梳理学科发展历史为主线的文化脉络,树立师生校友事迹为代表的文化典型,形成典礼仪式为载体的文化符号,开展“同路人”系列文化活动,建设院史馆和学术交流空间为特色的文化空间,推进交通学科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对外宣传扩大社会影响。
(一)“同路人”文化品牌建设
近两年,学院进一步丰富了“同路人”育人品牌的内涵,形成了“一路四达”的格局,即在一个“同路人”品牌下设创新工程、文化活动、系列论坛、校外实践四个平台,培育具有创新思维、文化底蕴、思辨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路人”。
(二)学科文化凝练与空间氛围营造
2018年以来,学院启动院史馆建设,收集、梳理院史资料,编撰印刷学科先辈陈本端、翁朝庆、龚雨雷教授《纪念文集》,完成《引领交通学科,镌刻时代印记——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杨佩昆教授回忆录》的编写,成功举办以“新时代,新征程”为主题的铁道系科高峰论坛暨运输管理工程、轨道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系科60周年庆典,顺利召开两次交通校友理事大会,定期发布《交通校友通讯》,增强了校友凝聚力。积极推进工会和群众文化工作,组织新进教师培训、青年教师沙龙、户外素质拓展、老教师荣休仪式、教工书画展、同二代创新培育等活动丰富教职工精神文化生活。
(三)宣传网络体系建设
2018年以来,学院努力建设交通运输文化宣传网络体系,完善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校友通讯等文化宣传平台,加强与《中国交通报》等行业媒体合作,初步形成了行业媒体和社会媒体专兼结合、校内校外媒体多层融合、他媒自媒协同互补、宣传文化信息功能兼顾的学院思想文化宣传格局,加强学科成果和文化的宣传推广,发表专题报道、专家观点和活动新闻30余篇,向学校新闻平台报送各位新闻50余条,有效扩大了学院在校内外和行业内外的影响。
NO2——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2018-2019年度文明创建优秀项目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宣讲教育
【走出去】
2013年,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签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建协议,近7年来联合培养学生志愿者讲解员23名,累计为超过700批次,近30000名高校师生和全国游客提供《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宣讲服务。
【引进来】
2019年4月21日,在上海市教育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巡展在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嘉定校区开幕,由学院师生组成的党史宣讲队为包括时任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全市各高校领导和大中小学师生讲解党史。在巡展持续的1个月中,学院师生为中小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提供讲解服务,受到了一致好评。
【再出去】
2018年7月1日,在学校支持下,学院与一大会址及西藏农牧学院主办“不忘初心——‘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图片展”,将“初心”教育送到雪域高原,落到实处。
【新起点】
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宣讲教育成为了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的又一个全新生动载体。学院也将继续大力推广包括志愿讲解在内的各种生动活泼、参与性强的立德树人平台,让更多学生加入,更好地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NO3——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2018-2019年度文化建设优秀项目
思行合一,交融成艺——学院及学科历史文化传承及院史馆建设
文化建设工作围绕《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交通学科志》整理、《口述实录》采访、《筚路蓝缕》——学科早期代表性人物纪念文集编撰以及院史馆建设等四项主要任务开展。
(一)《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交通学科志》编制
经过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档案馆、校史馆、青岛档案馆等馆藏资料查询及有关文献查阅,以四个阶段(初创阶段、新生阶段、发展阶段以及融合阶段)划分为切入点,沿着文教事业和交通报国两条主线,以史实和事迹为载体进行院史的挖掘和梳理,并记录对应年份的大事记。
(二)《口述实录》采访整理
完成了学院各个系科近20位退休老教授的采访和资料整理,帮助学院师生及校友更好地了解学院的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学习老先生们扎根基层、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激发大家奋发努力,积极投身交通运输工程事业,做出优秀成绩。
(三)《筚路蓝缕》——学科早期代表性人物纪念文集编写
目前已经整理出翁朝庆、龚雨雷、陈本端三位先生的纪念文集。基于此,正在整理编写《筚路蓝缕》——道路与铁道学科早期代表性人物纪念文集。此外,已完成《引领交通学科,镌刻时代印记——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杨佩昆教授回忆录》编写,准备正式出版。
(四)院史馆建设
以还原交通学科和学院发展历程为主题,展现“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历史画卷。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突出文教事业和服务国家两条主线。目前,已完成空间的改造,正在进行院史布展设计。
NO4——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2018-2019年度文明创建好人好事
张轮老师
张轮自述:
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受益者,也作为祖国70年华诞的见证者,当组织需要本人为了国家建设、西部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效力的时候,我没有丝毫迟疑,告别了家人,尤其是即将高考的女儿,毅然踏上雪域高原,成为第八批援藏工作队伍的一员,于2016年7月开启了我在西藏农牧学院的援藏历程。
本人在援藏期间坚持实践创新,力求突破,服务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一是为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做贡献:促成了西藏农牧学院首个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为进一步加强与澳大利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奠定基础,并组织3名专家到尼泊尔农林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草拟了一系列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的外事工作;主持申报国家外专局“先进农业技术”出国培训项目资助,搭建了教师国际(境外)学术交流和科研教学国际合作平台,通过教师发展中心组织青年教师以沙龙形式介绍国家留学政策,目前已有年轻教师获CSC资助出国留学。二是发挥智库作用,努力为学校乃至西藏的教育发展献计献策:主笔完成自治区教育厅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规划,倡导整合资源、协同力量、发挥共享共建优势的学科建设路径,得到自治区和教育厅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积极推进学校新工科建设,开展有关“新工科”建设的培训和座谈,组织教师申报并获批三项教育部“新工科”示范建设课题,且将西藏农牧学院和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新工科建设课题组进行了搭接,实现了资源和优势的互补;积极投身西藏地区的高等教育和西藏农牧学院的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以特邀课题组成员身份参与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牵头的课题《西藏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与结构优化》,作为自治区专家投身西藏自治区的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评审评估工作,在“新农科”建设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教学教务的咨询工作,筹划并组织援藏干部“雅尼讲坛”,邀请区内外专家来校开展讲座,为农牧学院的发展等提供信息服务。三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深化教育受援工作成效:联合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图片展活动,成功将一大会址的展品在雪域高原长期展出,并培训了当地讲解员,目前已接待数以千计的西藏各单位公职人员和农牧民们,引起了巨大反响;联合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教授共同申报西藏科研课题,组织和邀请过多次、多名专业、企业代表到学校开展学术研讨,为区内外专家交流合作和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寻求合作机会;成功完成和开展了有关对口支援工作、文秘和信息工作、支部建设工作等,学校被评为自治区年度信息工作先进单位,本人在藏工作期间也先后两次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2018年西藏农牧学院“优秀教育工作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所做的一切,对于农牧学院,尤其是西藏人民的福祉追求和建设美丽西藏的伟大蓝图之中,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灵魂得以升华。我相信,有了一批又一批援藏队伍的前赴后继,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西藏的明天会更好!
NO5——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2018-2019年度文明组室(窗口)
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下设办公室和道路、交通、铁道、轨道、信息5个专业实验室,共76个实验间。技术管理服务人员共17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2人。面向“一带一路”、“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需求,实验室人员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积极主动全面做好仪器设备的建设、维护以及实验室安全保障工作,为师生提供全方位优质的科研、教学、科普服务。
(1)爱岗敬业,敢于担当,做好实验室平台与设备的建设、维护、安全等管理工作。
实验室拥有八自由度高仿真驾驶模拟器、足尺寸铺面加速加载试验系统、轨道交通仿真教学实验系统等四千余台设备。实验室人员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为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完成设备标定及维护39批次,设备完好率在95%以上。对实验间进行环境改造,清除各房间安全隐患,为科研教学工作提供优质实验环境。
(2)刻苦钻研,积极主动,做好实验室平台建设与设备研发使用,全方位服务科研。
2018年度参与研发并完成了如盾构隧道结构1:1力学性能试验系统等设备。实验平台与设备全方位服务攻关重大技术问题的科学研究,包括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与《虚拟仿真与平行实验系统》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100余科研项目。同时积极组织国内外实验技术研讨和培训10余次,邀请30余位专家进实验室开展学术交流与实验技术培训,为提升实验室的国际影响力和师生的国际化学术水平提供支撑。
(3)力学笃行,立德树人,做好实验教学与实验项目建设,科教融合全面培养人才。
结合大型实验平台打造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教学项目,逐步完善实验教学系统,目前已建成实验项目72项,2018-2019年度完成实验教改4项,在研实验教改6项,培育精品实验5项。承担学院各专业方向共23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并在实验教学中,不断将前沿科研成果融入到实验教学中。2018年获批上海市交通运输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并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1项、上海市虚拟仿真实验2项。
(4)发挥优势,服务社会,做好实验设备的开放交流合作共享,多方面开展科普。
实验室70余台大型设备加入学校和上海市共享平台,可供全国高校及社会同行共享。实验建设有虚拟云桌面共享软件,并全天候对外开放可预约参观与使用。
实验室从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意识等多方面开展科普工作。在行业方面,2018-2019年实验室在路政、交警单位进行行业培训上千人次,接待行业技术人员如上海城建设计研究总院、广西柳州交警支队等的参观千余人次。在青少年科学意识培养方面,实验室人员深入中学指导与共建实验基地,组织中学生深入实验室进行科普活动40余次,接待青少年参观约1500人次。2019年获批市科委科促中心交通运输工程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