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联系我们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选择困难?同济交通拍了拍你,为你讲述它的故事
  发表时间:2020-07-24    阅读次数:
p1
p2
凌建明 教授、博士生导师、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院长

      各位同学,大家好!
      欢迎来到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学习!
      百十同济,百年交通。
      1914年,同济土木科由青岛德华大学迁入,开启了学科培养德国式道路、铁道工程师之门。上世纪50年代起,学科又以苏联模式进行专业强化,清华、浙大、震旦、上海交大等高校的道路、铁道方向调入同济,集聚了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师,形成了专业化和工程化的高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放后,学科吸纳美国大学理念,探索综合性、跨学科的发展途径。
      百年来,同济形成了“道路铁道同发展,城市交通全覆盖”的特色,是国内院校中唯一道路与铁道同步发展了百余年的学科;覆盖道路、机场、轨道和磁浮等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包含城市交通的规划、设计、管理、运营、安全等内容,是国内陆路交通领域最为全面的学科。
      历史上,同济交通创造了数不清的“第一”,包括——
      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道路工程专业;
      成立了我国大陆第一个交通工程研究室,开中国大陆交通工程高等教育之先河;
      培养了我国道路工程学科方向第一位博士和博士后;
      《交通设计》(英文版)成为我国交通工程领域第一部在海外使用的教材;
      研发了我国第一个路面管理系统;
      研发了全球第一条机场“智能跑道”;
      研发了全球第一条高速公路承载式光伏路面;
      创造了地下工程穿越高速铁路距离最长、速度最高、线路最密和高铁咽喉区道岔4 项国际工程纪录;
      研发了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计算机编制系统(TPM),在北、上、广、深等23城市的近百条线路上得到了应用,完全替代了国外的ATS系统;
      自主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个智能网联测评基地;
      到今天,我国交通建设的主战场上也处处彰显同济智慧——
      全国超1/5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超2/3的机场的设计与建设、超3/4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管理、80多座城市的交通组织和管理优化、30多座城市的智能交通系统、20多万公里公路的安全评价与优化,以及中低速磁浮、智能网联汽车测评基地的技术支撑等等,都离不开同济校友和师生的共同努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几代同济交通校友以“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精神主持建设青藏铁路,连通雪域高原;2018年,同济交通校友,原港珠澳大桥局局长朱永灵及同济师生为港珠澳大桥贡献智慧,连通粤港澳三地;2019年,40余位同济交通校友及同济师生以国际视野和专业精神引领北京大兴机场建设,连通山川异域。
      学院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计划、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现有由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的教师员工239人。有国家级人才18人,省部级人才30人。是国内唯一一所同时拥有道路、铁道、机场领域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高校。拥有“交通运输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教育部“交通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卓越的人才培养基地和条件。与100+所海外大学交流,与30+所大学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如: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3+1+1项目;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巴黎高科桥路大学:硕士双学位项目;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双学位项目等。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交通运输是强国之先导”,目标在于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以及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与此同时,新工业革命给交通学科带来巨大冲击,传统的交通学科受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而我们同济交通运输学科的优势特色就在于综合性、全息化和国际化。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同济交通运输工程评估成绩为A类,目前学科世界排名第5位。
      同济交通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具备“匠心精神、创新能力、精湛专业、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具有成为未来行业领袖的潜力。我们瞄准世界前沿,扎根祖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交通运输工程学科。
      欢迎你,未来的“同路人”!
p3
一流学科
p4
百年历史
      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
      1914年,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设立土木科,开设道路、铁路相关课程。
      1952年,复旦、交大等相关学科并入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成立铁路公路系。
      1954年,清华大学公路专业并入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
      1958年,上海铁道学院成立,设铁道运输、铁道电信、铁道建筑系及铁道运输、铁道通信、铁道信号、铁道建筑专业。
      1959年,交通部在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成立“上海公路工程研究所”。
      1973年,铁路专业调整到上海铁道学院,更名为公路与桥梁工程系。
      1979年,成立我国大陆第一个交通工程研究室。
      1982年,成立道路与交通工程系。
      1996年,原上海城市建设学院、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相关专业并入道路与交通工程系。
      2000年,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成立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
优势学科
      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点基地之一;是我国陆路交通领域最完整的学科,涵盖道路、铁道、机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智能化等所有领域;最近一轮全国学科综合评估排在A类。拥有我国第一个道路工程博士点、第一批交通工程博士点、第一批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2001年,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2005年,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被列为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2007年,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我校有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共计3个一级学科入选);
      2015年,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我校共计4个学科入选);
      2017年,入选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计划;最近一轮全国学科综合评估排在A类;
      2019年,交通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2019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排名世界第5。
p5
一流师资
      学科共有专职教师和科研人员 200 多人,包括:以4名院士等为领军,以国家级优秀青年人才和省部级人才等为骨干,以海内外优秀博士为后备的完整学术梯队。
p6
完备平台
      国内唯一一所同时拥有道路、铁道、机场领域省部级研发平台的高校
      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民航飞行区设施耐久与运行安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轨道交通设施耐久与系统安全重点实验室
      道路安全与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交通运输部重交通道路耐久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交通运输部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分中心
      交通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基地)
      上海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民航科技创新“四型”科研院所
      交通运输工程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交通运输工程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
p7
p8
丰硕成果
      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道路工程专业
      成立了我国大陆第一个交通工程研究室,开中国大陆交通工程高等教育之先河
      培养了我国道路工程学科方向第一位博士和博士后
      研发了我国第一个路面管理系统
      研发了我国第一个机场“智能跑道系统”
      研发了全球首条高速公路承载式光伏路面
      创造了地下工程穿越高速铁路4 项工程纪录
      首次研发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计算机编制系统(TPM)
      自主设计了我国第一个智能网联测评基地
      近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奖 11 项,省部级奖 200 多项
      在国家智库建设方面,获党和国家领导人16人次批示
p9
p10
p11
p12
p13
服务社会
      主持/参编标准规范100多部
      60多条高速公路
      10多条高速铁路
      全国 2/3 以上机场
      全国 2/3 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管理
      80余城市的交通组织/管理/优化
      25个城市的智能交通系统
      20 多万公里公路的安全评价与优化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智能型综合交通枢纽关键技术
      港珠澳大桥钢桥面铺装技术
      长沙中低速磁浮、智能网联汽车测评基地技术支撑
      上海等城市交通白皮书、2040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深圳大运会等活动的交通组织与管理
p14
p15
p16
一流大学
      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13年的发展,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p17
      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始于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中德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17年由华人接办,至1923年定名为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并于1927年成为国立大学。
      在解放后经历全国院系调整,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1978年学校开始实行“两个转变”,恢复对德交流以及拓展学科范畴。1996年,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列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2000年,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2002年,列为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2003年,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管理。2004年,列为中管高校。2017年,列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p18
      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了“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校至今,先后培养了36万余名毕业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有156人。
      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遥感空间信息、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
      学校长期注重发挥优势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形式和领域,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建设发展作出贡献,为“一带一路”建设、国内桥梁与隧道、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水环境治理、抗震救灾、洋山深水港、上海世博会、崇明生态岛等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从初期2005年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2019年的460亿元,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模式。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拓展北美、辐射亚非的布局,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11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院,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大众、西门子、拜耳和IBM等众多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和“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
p19
      目前,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设有29个专业学院,9家附属医院,6所附属中小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和沪北等4个主要校区,占地面积2.54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81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43万余册。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115人,硕士研究生12105人,博士研究生5766人。另有国际学生3575人。拥有专任教师2803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15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含双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20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36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6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2人,“青年长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16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86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3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其他国家级研究平台以及69个省部级研究平台。
p20
      “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今天的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正朝着“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