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控制碳排放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今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强调:“中方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交通运输行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领域之一,任重道远。
秉承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信念,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自2008年起开展低碳交通的探索性研究,逐步发展出系统全面、特色鲜明的低碳交通研究方向。
十三年勠力同心,逐步形成低碳交通研究一流研究团队
为推动低碳交通研究的系统化,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于第一轮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2015—2017)之际,组建了由陈小鸿、李晔2位教授领衔,叶建红、骆晓、李文翔等青年学者参与的“综合交通低碳转型规划与政策”高峰学科团队,学院李辉教授、李兴华教授、杨晓光教授等课题组也在低碳交通方向进行相关研究,不断拓宽研究领域,逐步形成了我国低碳交通研究的一流研究团队。团队先后入选上海交通运输工程高峰学科团队、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一流大学建设交通运输工程一流学科团队,团队成员先后入选多项高水平人才计划。
10余年来,团队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通运输部软课题、上海市科委创新行动计划、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低碳交通相关课题项目20余项。团队先后在低碳交通方向发表了100余篇高水平论文,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联合获批交通运输部行业研究中心,并逐步构建了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自动化作业技术研发中心、上海城市气候变化应对重点开放实验室、同济—WCTRs国际交通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大数据背景下,全方位构建低碳交通理论、模型及工具体系
综合交通低碳转型规划与政策课题组博士生答辩
研究团队在理论维度构建了“结构性低碳+技术性低碳+政策性低碳”的低碳交通框架体系,包括新能源交通系统规划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技术性减碳路径评价方法、低碳交通政策仿真模型等;在数据维度积累了全球180多个城市社会、经济、人口、交通、手机信令、社交网络、能耗与排放等多源数据;并建立了全球统一的城市低碳交通评价标准;在工具与平台维度开发了交通大数据分布式处理平台、低碳交通政策仿真平台、基于区块链的交通碳交易系统、共享交通人工智能算法建模平台等。
研究团队同时获得了国际(合作)、国家、部委及地方等多层面的立体化支持,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下,团队与挪威及荷兰的顶尖科学家团队展开了空气洁净化及低碳智慧城市方面的合作。研究团队同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托的《政府—企业—居民协同共治的道路交通碳交易机制研究》面上项目、交通运输部软科学《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路径分析与对策研究》项目、上海市社科规划基金的《上海城市交通低碳转型政策措施与治理体系研究》项目、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的《上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领域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现状调查及政策研究》项目、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的《深圳市LNG道路货运汽车运力投放与配套保障需求研究》项目,以及广东省路桥规划研究中心的《节能减排导向的广东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绩效评价及对策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在我国多地落地,助力节能减排。
同时,研究团队还与中国工程院合作,深入需求侧深度减排技术领域的研究,为我国城市交通的减排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研究团队与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校企合作实现了科研技术的快速产业化,践行了“以科技服务人民”的宗旨。
目前,研究团队正在围绕“城市群交通碳排放精准测算,排放机理动态解析”等卡脖子问题,联合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从“城市—运行—基础设施”等方面组织技术攻关,形成构建面向问题诊断的评估方法,构建低碳组合出行“价值接受—态度倾向—出行抉择”传导链与行为响应测度的完整研究链条,构建我国城市群交通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路径、设施建设标准、行为的干预调控、影响的互馈机制,并形成“数据采集—问题诊断—政策干预”的落地平台,同时储备面向其全技术链条的人才队伍。
研究团队联合国内外力量,正逐步建成“国外平台有声音,国内智库有方案,重点区域有实施,标准建设有体系”的一体化协同机制,在服务学科发展的同时,为长三角及全国范围内的交通低碳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深入参与“双碳”研究,助力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性发展
李辉教授课题组
作为长期从事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性研究的学者,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李辉教授课题组在交通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影响及综合低碳技术方面具备丰厚的研究基础。该课题组将国际先进的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引入交通基础设施碳排放等环境影响评价,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交通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经济成本与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基于道路全寿命周期,建立了经济成本与环境影响(能耗、碳排放、污染)综合评价方法,并提出:相比于传统路面,透水路面全生命周期可有效降低60%能耗,减少50%的碳排放。国内首次开发了道路全生命周期综合评价系统,目前已向公众开放并持续收集数据。
今年,该团队积极响应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落地实施,汇聚建筑、环境、交通、机械、法律等方向的研究力量深入参与由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牵头进行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研究,旨在通过建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碳排放清单模型,明确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路线图,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长三角一体化碳中和示范基地。
其中交通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研究将成为示范区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主要负责的示范区交通基础设施碳达峰预测及碳中和路径研究,系统分析了示范区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交通基础设施碳排放情况,并基于情景分析,根据未来低碳技术发展潜力,预测了示范区碳排放达峰量和达峰时间,提出了示范区交通运输部门碳中和路径,结合交通基础设施减碳政策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为有关部门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据悉,这项研究的成果将作为技术依据,协助示范区形成碳达峰碳中和近期行动方案,通过能源、工业、环境、建筑、交通等领域典型低碳、零碳技术在城市和乡村、社区、行业和企业等不同场景的应用示范,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长三角一体化碳中和示范基地,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加速碳达峰碳中和、率先引领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范式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量化依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重大项目的建成运行,社会资源要素运输需求将愈加频繁,也意味着未来交通基础设施碳排放的数量和占比将继续增长。未来,同济交通人将继续秉承着“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的精神与情怀,勇实践,敢担当,将低碳交通的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将低碳交通的建设扎根在交通强国的大路上,成为我国低碳交通时代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