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联系我们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我的老师陈小鸿教授:卓越女性,以身示范
  发表时间:2022-09-12    阅读次数:

又一年,教师节过去了。

老师,是我们的人生领路人,

求学上,激励我们奋进;

生活中,教会我们热爱。

在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有这样一位卓越女性,以身示范,桃李天下。她,就是陈小鸿教授。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陈小鸿潜心教育事业30余年,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最值得信任的师长和学习的楷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她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言传身教、兢兢业业,为学生树立榜样。

   陈小鸿(左6)获颁从教30年教师证书  

陈小鸿,女,1961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首届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卓越女性奖”获得者。长期从事区域和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和政策研究、开创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理论研究领域。现任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城市交通交叉学科委员会主任,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城市交通论坛副主席,兼任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副理事长,嘉定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城市交通》《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学报》等期刊编委。曾研发我国第一个城市级(深圳)交通仿真与决策支持系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2000年以来,作为核心成员编制国家标准4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专著5部,担任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核心专家,6份咨询内参获正部级及以上领导批示。获得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各级奖励。

她说:“在过去的30多年里,我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也扮演过不同的角色。但对我而言,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这个岗位,教书育人。如果我带的团队,我的那些学生们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我来讲,是最大的成就。”尽管承担大量的科研与行政管理工作,但陈小鸿始终更为看重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她带领的研究组共指导近300名研究生,多位同学获得上海市和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奖励,其中更有10余名毕业生在国内外知名高校任教。

几位学生向我们讲述了恩师陈小鸿教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陈小鸿(左2)获颁“嘉定区综合交通首席专家”聘书

(一)大足以容重,德足以怀远

文:博士研究生 周翔(原“上海2035”联合编制团队核心成员,上海市上规院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综合办主任兼信息数据部主任,2020年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写于2017年8月

曾听一位前辈说,你遇过的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这些就构成了你的人生格局。在我三十岁之前,有幸拜陈小鸿老师为博士导师,回想起来,仍有一种“小确幸”般的激动。在应当奋斗的青春年华,能够在自己的导师引领、指导下,共同去做一件不那么容易、并需要长期攻坚的“大规划”,我真切并深深地感受到了她无尽的魅力,更收获到了给予我的无穷力量。

  • 有容乃大

“上海2035”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由2012年拉开序幕,陈小鸿老师是时任上海市长杨雄委任的4位核心专家之一。

陈老师温润、平和、大气,所以在上海2035总规编制过程中,不管是我们联合编制团队的4家单位(市规划院、同济院、中规院上海分院、市地调院),还是领导小组办公室,都会在遇到难以决断的难题时,第一时间想到向她请教。大家习惯性地说,“陈小鸿老师是这么说的……”。当交通和空间方案有重大调整、进展时,我也会习惯性编辑一个简短的微信告诉她,或者发一张图片示意,而她的一句“很好、可以”,总让我能够吃颗定心丸继续研究和完善下去,亦或是“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也让我能够排除万难,拨开云雾,找到答案。

记得最初同济院为主在开展空间方案的绘制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比如“快轨环线”,但真正的意图却讲得不甚清晰。而从我们这些熟悉上海中心城的公共活动中心布局和实施条件的人看来,却又显得过于理想。经过几次磨合,几方有些僵持,后来小鸿老师给大家讲了中心城扩展至主城区之后的时空变化以及交通速度的不同要求,更深入剖析了现实的瓶颈和可预测的未来。统一思想后,我们规划院提出由几条现状铁路支线改造和一些新增轨道线路设置宽通道来实现“组合环线”,新的线路之间要保留联络线,这样的想法最终也得到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咨询专家组的一致赞同。最终达成一个共识,新提出的“副中心”要起码有2条及以上轨道线路直接为其服务。这个原则标准一直被大家共同坚持了下来。在“上海2035”的整个编制过程中,小鸿老师总是能够高屋建瓴,为大家指引方向。于我而言,更重要的是,教会我站在别人的立场、多方位去思考问题,站在大局的角度解决问题。

  • 求真务实

咨询会上,专家评价我们的工作和成果;私下里,我们也会在心里默默地为专家们打分。“上海2035”的核心专家和咨询专家都是经过仔细甄选后确定的,自然都是德高望重、造诣颇深的各行业专家。小鸿老师正是其中尤为兢兢业业、愿意一字一句为大家修改文稿的“务实派”代表。

2014年8月份,开展10多场战略研讨会“交通专场”时,正值北横通道专项规划新近公布之时,社会舆论一时哗然。在研讨会现场互动环节,就有观众一下把问题尖锐地抛了出来。小鸿老师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告诉大家,城市建设有一定惯性,但一项事物是好是坏,如何实施、配套措施也很重要,她相信市政府的决断和行动力;当然在“上海2035”中,一定会更旗帜鲜明地明确将更多的宝贵空间资源预留给大容量、快速的公共交通。在2016年总规草案公示之前,小鸿老师跟我讲了她认真仔细修改过的每一个要点和表述方式。比如在干线道路系统中,原来为虚线表示的“地下道路”修改表达为“预留地下复合通道”,与此同时,穿越南北的轨道交通19号线也在文本中提出了“宽通道”的功能和控制要求,既明确了新增通道的空间资源利用原则,也为未来的实施和科技创新预留了灵活性。

“上海2035”在编制过程中遇到过很多沟沟坎坎和难以破解的症结,但2035年也真的太远,预测未来的关键在于找到重塑上海交通的路径。小鸿老师总会在关键时刻,坚定地为大家分析全局、引入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让大家不会囿于困境、难以自拔,“稳狠准”地找到解决的出路。这样的眼界、魄力、气度,也帮助我度过了重重难关,更跨越了种种障碍。

  • 克己奉公

小鸿老师是无党派人士,却是有着极高的“党性”和政治智慧。于我而言,能够在2016年5月到9月,真正作为助手、和自己的导师一起并肩作战近4个月,精心准备人大讲座和公众讲座的交通专场,是我亲历“上海2035”编制过程的“高潮”。当然,期间更是有一些插曲,让我终生受教。2016年6月中旬,小鸿老师的左眼突发眼底出血,现在想来病情的根源可能是高血压,但起因一定是过于劳累。起初简单的保守治疗效果甚微,甚至病情有所恶化。直到7月初,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生提出最好立即动手术医治。而早已确定的市人大讲座交通专场就定在了7月19日,小鸿老师果断决定,那就马上动吧,到时正好恢复了。为了不让我们担心,小鸿老师甚至在手术前也几乎没有对任何人讲。7月13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召开人大讲座预备会,最后通稿并修改完善,她也坚持来到了现场。这就是小鸿老师一贯的为人原则,“绝不给别人添麻烦”。后来我才知道,手术结束后没两天她就到磁浮中心处理事务了,几乎一刻也没能“静休”。

7月19日,人大讲座如期成功举行,现场济济一堂,殷一璀主任也全程参加了这次活动。按医嘱本该休息的小鸿老师谈笑风生、挥洒自如,如同一切都没有发生过。知道内情的我们,那一刻眼圈悄悄地湿润了,而内心却是热潮澎湃的。当然我的心里除了心疼,也充满了自豪感。之后每一次遇到任何困难,我总会想起那段时间,鼓励自己有什么坎儿不是能够奋力跨过去的。这之后的一个多月,我们乘胜追击, 9月10日总规公示期间的第三场公众讲座,得到了热烈反响,很多同行业的专家、领导都来到现场聆听。活动后大家意犹未尽,小鸿老师也耐心地为很多市民和交通爱好者一一答疑解惑。“上海2035”经过一轮轮的修改完善,顺利通过了市委全会、市人大的审核,各部委的评价高度肯定,交通运输部在现场发言只有赞誉、认同,并书面表态“无任何修改意见”。

小鸿老师给予我们团队、我个人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修改不甚繁琐,更会出现多方意见相左的情况,用她教我的态度、原则、方法去面对,才收获了社会各方、国内规划行业甚至诸多国际大都市的共同关注和热切讨论。著名城市学家沙里宁曾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出它的抱负”。翻开“上海2035”的文稿,能够追寻到小鸿老师为上海未来发展的点滴努力,看得到她的思想光辉。前途漫漫,任重道远,但小鸿老师的道与行将一直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陈小鸿站在“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展板前

(二)她像一盏明灯

——记导师陈小鸿教授

文:博士研究生 安康

陈小鸿老师从教30年以来,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与鼓舞。

为培养及提升我们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老师每周往返嘉定主持 组内博士硕士例会。老师对待学生因人制宜,采取恰当的交流方式,使我们能够 更好地接受、吸收与利用知识。对于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老师会不知疲倦地给我 们从问题的源头讲起,让我们收获颇丰,对问题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老师参与了 上海几乎所有重大交通规划和交通工程的决策研究过程。尤其是2010年上海世 博会,她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十余项科研课题,为上海世博会交通系统规划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一次见到陈小鸿老师时,我还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大三学生,被同学叫去听一个陈老师的讲座,当时只是抱着去看一看的心态,也不期望能学到什么。但 是这次听完陈老师的讲座却让我的很多想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到讲座地点时,陈老师已经站到了讲台上,这让我觉得这位在大家眼里的“大牛”没有一点的架子,心中对老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在讲座的过程中,陈老师慷慨激昂,循循善诱,妙语连珠,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交通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也让我深刻意识到自己作为这个专业的学生在将来所应该担负的责任。陈老师渊博的学识也让我赞叹不已,陈老师在考虑问题时总是可以站在一个很高,很有大局观的角度上。在同学提问环节,陈老师不紧不慢,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地解答了同学们的提问,陈老师的大家气质深深折服了我。

第二次近距离接触陈老师是在保送研究生的面试中,虽然在面试之前和陈老师有过邮件联系,陈老师给我的感觉十分容易接近,和学生交流也不会摆什么架子。但是在面试时近距离见到陈老师时还是觉得十分紧张,担心自己表现不佳而给陈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在面试前陈老师像是看出了我的紧张和不安,朝我走过来告诉我放轻松,相信自己的专业积累,将自己真实水平发挥出来就可以了。老师温和的声音让我的紧张感一下就消失了一大半,得到了较好的发挥,顺利通过面试。

每个学生都期望遇名师而从之,而我有幸成为了陈老师的一名研究生。陈老师在科研中的兢兢业业以及在学术上严谨的态度为我们这些学生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对我们的科研和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记得有次中午去找老师,发现老师由于工作太忙,午饭仅仅用一个三明治解决,老师的勤奋和敬业深深感染了我,每当我懈怠的时候,想到老师的认真负责,想到老师辛勤忙碌的身影,总会催我奋发前进。

对学生发展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关心和鼓励让我觉得陈老师更像是一位无私伟大的母亲。每次出去游玩,陈老师都会提醒我们在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遇到什么问题及时给她打电话。在平时交流的时候也会提醒我们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平时要多注意身体,多运动,劳逸结合;在学习或者科研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老师总会设法帮助解决。陈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让我们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

陈老师认为,作为一名高校老师要同时充当多种角色,最重要的工作是教书育人,自己的一个个学生获得成功是她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我是一名硕士生,本科阶段只是单纯的吸收知识,科研对我来说很遥远。刚来时有点适应不了节奏,对自己的研究生学习和科研都没有什么想法,在和老师的交流中,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耐心深入的分析让我对自己的研究生生涯有了更清晰的规划蓝图。记得第一次写论文,无论是思路,还是深度都远远达不到高水平论文的要求,总会有走不下去的感觉。老师耐心地帮我分析,寻找解决的方法。从最初连我看了都会 大好意思的初稿,到最后论文的发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老师一直的鼓励与 支持,还有及时的帮助。每当我想起老师一个字一个词帮我斟酌论文的情景,我 都会感慨老师对于学术的严谨,对于学生的严格要求。有时候也会觉得老师对自己要求太高了,但正是这样一位严厉的老师,这样严格的要求,学生才会有进步,才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遇到这样一位好导师,我感到十分幸运和自豪,她就像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未来的方向。

陈小鸿在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交通学科106周年、

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2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言

(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文:博士研究生 王翔(苏州大学教师,当选学生评选的“我最喜爱的老师”)

我是2010年来到陈小鸿教授课题组的,陈老师是我的硕博连读导师。在进入课题组前,就听各位师兄师姐说,陈老师非常严厉,气场很足。因此,在课题组的第一年,每次见到陈老师,尤其是需要向陈老师汇报工作的时候,心里都有些发怵。然而,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多,让我体会更多的则是陈老师认真工作的态度,以及对学生在科研、工作与情感上的细致关心。

陈老师在我心中的角色,也逐渐从一位严厉的老师,转变为一位睿智、慈祥的长辈。回想2010年至2015年跟随陈老师求学的这段时间,有太多记忆深刻的瞬间,在课堂上、在讨论室、在大明山、在美国。陈老师对我们的教导,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2010年,陈老师在课堂上展现出的渊博知识使我钦佩,至今记得陈老师要求我们课后“多读书”的要求;2011年在闵行区汇报项目,第一次见识到陈老师的汇报水平,内容的组织与逻辑的体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2012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与研究过程中,陈老师对申请书撰写以及研究内容的指导,现在仍使我受益;2013年博士论文开题,陈老师对逻辑性的严格要求;2014年在美国联合培养期间,陈老师“多听多看”的叮嘱;2015年在博士论文攻关期间,陈老师与我细致地讨论每一个问题,要求“理论联系实际,问题指导研究”。类似的回忆还有很多,每次回想起,都会感觉有一股暖流在身体里涌动。博士阶段求学不易,但这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

现在,我也成为了一名高校教师。在科学研究与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常常在想如果是陈老师,会如何做。我希望能够以陈老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陈老师当年对我们的期望,来要求自己的学生。

我很荣幸被学生们评为2017年苏州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这与陈老师对我的影响密不可分。苏州大学76岁的资深教师宋为基先生说对我的印象很深,说我是在现场展示阶段唯一感谢自己老师的人。这也源于陈老师的尊师重道,使我们每年在新年聚会上都能见到周商吾与杨佩昆两位先生。陈老师您对我们的教诲始终影响着我们,我想还会通过我们来影响更多的人。希望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能够传承陈老师的师风、师德、师道,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祝老师身体健康,生活快乐!

又一年教师节过去了,向陈小鸿老师道一声:

老师,您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