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晚高峰上下班,地铁非常拥挤,没有座位是常态。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选择了乘坐地铁出行;也会看到周末或假期,到迪士尼的地铁线也挤满了人,因为假期很多人选择了乘地铁去迪士尼游玩。所有选乘地铁出行的“我们”,决定了地铁的客流量是多少。所有选择去迪士尼游玩的“我们”,决定了迪士尼的访客流量。我们每天看到的道路上、地铁上,公交上、出租车上等客流量随时空动态变化的“热力图”都与我们的出行选择密切相关。
喜欢并选择自驾的“我们”构成了每天道路上的交通流量;喜欢并选择地铁的“我们”构成了每天地铁的客流量;喜欢并选择公交的“我们”构成了公交的客流量;还有共享单车,网约车,出租车等......我们
如果有了成熟的自动驾驶车辆商品,选择“购买吗?”决定了自动驾驶车辆的销售量,就如同电动汽车上市后,销量逐年上升,因为电池技术和续航里程的增长使得越来越多的我们选择购买电动汽车。
因此,我们的“选择偏好”和“选择行为”(称为“交通出行行为”)与每天的交通“热力图”密切相关。
本期大咖揭秘系列第四期,主题为《每天的交通“热力图”和我的选择有关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特邀嘉宾是怎么解答的吧!
① 每个人的偏好和习惯都不一样,如何研究交通出行行为呢?
②小汽车出行贵,公交便宜,为什么很多人选小汽车自驾出行?
③ 怎么捕获人们的出行行为?
④ 选择自动驾驶出行的影响因素与传统交通方式有什么区别呢?
⑤ 疫情对人们的出行行为有影响吗?
1、每个人的偏好和习惯都不一样,如何研究交通出行行为呢?
每个人的偏好和习惯都不一样。譬如有些人喜欢自驾,因为可以享受自驾的过程;有些人则喜欢乘坐公共交通,因为可以闭目养神、践行绿色出行;有些人喜欢新鲜刺激的事物,尝试自动驾驶;有些人则相对保守,更倾向于传统的出行方式。这种偏好上的差异被称之为“人与人之间的异质性”。
同一个人在不同场景、不同出行目的、不同情绪或状态下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偏好并做出不一样的选择,这种差异称为“个人的异质性”。虽然每个人的偏好和习惯不一样,但关注的要素是大同小异的,比如出行的时间久吗?票价和费用贵吗?拥挤吗?有座位吗?步行距离远吗?需要等很长时间吗?除了以上要素,还有些人会关注多次乘坐同一线路的公交车,所需时间会有很大差别吗?这种差别被我们称为行程时间的可靠性。
考虑这些共同属性要素后,人与人之间的异质性可以通过对性别、年龄、收入、职业、受教育程度、是否有小汽车,是否有驾照、家庭成员,出行习惯、风险态度等个人属性和潜在心理认知进行分析,就可以体现既有共性的,又有差异的交通出行行为。下雨天,大家会更倾向于选择自驾,不会淋雨。接送小孩,距离近的更倾向于电瓶车,停车方便;距离远的会倾向于自驾。年轻人更喜欢新兴的事物,容易接受自动驾驶新兴出行方式。天气、出行目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出行环境特征、个人属性、潜在心理认知、出行习惯等,都会影响我们的选择,所以有专门的交通出行行为研究,包含行为心理学研究,很复杂但很有趣。
2、小汽车出行贵,公交便宜,为什么很多人选小汽车自驾出行?
开小汽车出行虽然需要花费比公交贵很多的费用,但它也具有很多公交所不具备的优势。首先是自己开车更加灵活,所需要的时间也更短。公交车只有固定线路,有时候为了去到某个目的地还需要多次换乘,造成了诸多的不便,而且公交车行驶速度也比较慢,对于赶时间的人来说乘坐公交就不是很合适了。其次是自己开车会比乘坐公交更加舒适。在早晚高峰,乘坐公交经常会十分拥挤,对于一些上下班距离比较远的人来说,可能需要在拥挤的车厢里站立1个多小时,这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出行体验。最后自己开车是“门到门”出行,不需要走很远去往公交站,也不需要用很长时间来等车。下雨天步行和等待的体验是很不好的。正因为自己开车会有这么多好处,所以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很多人都会选择自驾出行,而不是乘坐公交。所以说,如果要把开车的人“赶到”乘坐公交一族去,关键不是公交票价的高低,而是如何打造高品质的公交交通出行系统。
3、怎么捕获人们的出行行为?
捕获人们的出行行为需要收集大量的出行行为数据,通常需要开展调查来获取。
调查方法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调查人们实际发生的出行行为,比如日常上下班出行的情况、周末游玩出行的情况等,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揭示性偏好调查”(RP调查)。随着5G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高速发展,现在更常见更高效的调查方法是,通过车载GPS跟踪数据、手机信令数据、社交数据等渠道获取出行行为数据。
第二类是通过设计虚拟选择场景来开展调查。被调查者想象自己处于这个虚拟场景中,并做出自己的选择。这种调查方法称为“陈述性偏好调查”(SP调查)。SP调查方法相比RP调查更加灵活,数据采集成本较低,尤其适用于现实中尚不存在的事物,如自动驾驶私家车、自动驾驶公交、自动驾驶网约车等新兴交通方式。因此,SP调查广泛应用于市场营销。SP调查的关键在于虚拟场景的设计,尤其在调查现实中尚不存在的新兴交通方式时,如何使得场景真实可信,又容易让公众理解,是在使用该调查方法时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4、选择自动驾驶出行的影响因素与传统交通方式有什么区别呢?
自动驾驶作为未来感十足的出行方式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选择自动驾驶出行的影响因素与传统交通方式的不同。最主要的是在于人们对自动驾驶这一新兴技术有不同的认知和态度,而这些认知和态度反过来又深深地影响人们的选择。例如,当前自动驾驶技术尚未成熟,自动驾驶车辆发生事故和隐私泄漏的新闻也时有出现。人们对自动驾驶的安全性、隐私是否会泄露等问题会更加关注。因此,可以通过考虑“是否信任自动驾驶车辆”,“是否认为自动驾驶会出现机械故障、隐私泄露等风险”等潜在变量来探究人们对自动驾驶安全性的态度,并将这些态度用于解释他们对自动驾驶交通方式的选择行为。其次,自动驾驶本身的优势也是促进人们选择自动驾驶的积极要素。例如,“自动驾驶更环保”,“自动驾驶可以解放双手,让人们在出行时可以处理工作等其他事情”等潜在变量也可以反映人们对自动驾驶的态度,并用来解释选择行为。当然,还有其他潜在的变量,如“亲人朋友们对自动驾驶的态度”、“享受自己驾驶的乐趣”、“自动驾驶使用的难易程度”、“自动驾驶存在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的问题还未解决”等,都可能是解释人们对自动驾驶选择行为的重要变量。
5、疫情对人们的出行行为有影响吗?
新冠疫情对人们的出行行为产生了很大影响。首先,疫情影响了人们的出行意愿。由于新冠肺炎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人们尽量减少外出购物、聚餐等出行,可选择弹性居家办公,很多时候视频会议替代了线下会议,所以使出行总量减少。其次,由于疫情原因,跨省跨区域出行减少,出国则更少。此外,疫情改变了大家的出行习惯。公共交通具有人员流动大、密度大的特点,且普遍为封闭式车厢,病毒感染率较高。因此疫情后,人们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意愿降低,选择私家车、自行车等与他人接触较少的出行方式意愿提高。
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交通出行行为、路网建模与自动驾驶等领域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教育部科研课题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荷国际合作课题等2项,教育部创新团队“大城市交通管理理论及系统”等省部级重大课题6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余篇,获软著/专利12项;获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