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日是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一百一十周年华诞纪念日,我们二十多位同学在母校举行了聚会庆祝活动。学校师生为我们安排了活动场地---北楼222教室,提供了茶水和可口的午餐。 回想五十三年前,我们六十多个年轻的学子,走出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校门,各分东西:从西北到西南、从东北到华南、从西安、福州到大连、秦皇岛;从设计院、工程局、到铁路局到处都有我们彼此。我们投身祖国各地,献身铁路事业一辈子。我们曾经都是各自岗位上的精英。我们中间有勘测设计大师工程院院士,有厅、局、处各级国家领导干部,有局、处各级总工程师、髙级工程师。毕业后不少同学阔别五十三年再也未曾相见 ,现在同住一城的即使相见也都只是匆匆。 但是五十三年来我们无论身处何方: 我们时时都在思念母校 ,那是最熟识的,留下清澈记忆的圣地,那是获取知识和同学友情的地方; 我们时时都在思念彼此,豆蔻年华时我们曾经一起学习、一起诉说心声 ,困难时我们彼此壮胆相互鼓励,成功时我们彼此庆贺兴高采烈,我们的同学情真诚又美丽。 知识和美好情感的拥有,使我们感怀终身,这同学的纯洁情感永远是人世间最为动人的珍宝,是美好回忆的源泉。 五十三年过去了,不少同学已经先我们而去,我们也都已经是古稀之人。2017年5月20日,我们又一次相约在同济聚会,为了这次难得的聚会,蔡申夫严美均夫妇特地从北京赶来;马恩霖从海南赶来;孫志宏从盐城赶来;金一平同学腰刚扭伤,梁文灏同学用车把他接来;其他上海同学沈振华、曹泰生、周晓光等几位则早早地来到北楼222教室,对陆续赶来参加聚会的同学表示热烈欢迎。 9:30大班长徐林宣布聚会活动开始。 首先由专门接侍我们的交通运输学院付院长杜豫川教授讲话,他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他详细介绍了校庆活动的丰富内容,並且还为我们每位校友赠送了纪念礼品。 接着略有身体不适的大班长徐林说:“值此同济110周年校庆之际,我们在母校相聚,我们为越来越好的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感到由衷的高兴,作为一个曾经的同济学子我们更为自己感刭骄傲。祝我们的母校将来会更出色。另外我要着重说的是今天我们大家都已经步入了老龄阶段,所以我希望你们一定要保重身体、祝各位健康长寿,让我们共同约定2019年毕业55周年时再相聚!”他的讲话搏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会场上我们看到童颜鹤发的沈振华同学正与当年我们班上最年轻的赵张存同学谈笑风生; 刘关连同学特地为爱好绘画的周晓光同学送来了他親自篆刻的“河山壮丽、周晓光”两枚印章,彰显同学之情越老越厚深; 担当摄影师任务的郭良智同学奔前走后的在抓拍,力争为大家多留下一些弥足珍贵的动人画面;
为了拍摄好一张有特殊记念意义的集体照,赵张存同学即席在活动黑板上写下了“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几个大字,隽秀飘逸的板书美不胜收。
下午在设计大师梁文灏院士的联络下,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领导特地派车接我们到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嘉定校区参观、访问。学院原院长孙立军教授、凌建明教授、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系主任周顺华教授和其他多位学院领导与我们举行了座谈会。
会上领导们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学院的历史沿革和目前学院的概况。百年同济、百年交通,现在的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学科最完整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孙立军教授非常自豪的告诉我们:“现在我们学院的新生录取分数线位列全国前九位,学院的毕业生质量越来越高,我们的毕业生在社会上是很吃香的,供不应求。学院现有全日制在读本科生850余人,研究生750余人,博士研究生170人。学院与10余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联合学位授予平台,建立了交通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构建了中外结合、研用并重的学术交流共享平台。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近三年国际合作论文发表数位居国际前十。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正朝着世界一流知名学府前进着。” 学院领导还帶领我们参观了目前世界领先的道路与机场舖面加速加载试验平台、交通行为与交通安全仿真试验平台,车路通讯信息交互系统、自然驾驶实验平台等多个高水平的实验室,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令人敬佩! 我们还参观了新校区,学校占地面积有四平路校区的两倍,学校的教学楼、圖书馆,礼堂等建筑都十分新颖,行走在这美丽的校院内真会使人流连忘返!梁桂彬和严美均两位当年的美女在广场前频频摆出各种POSE,蔡申夫为她们留下了多幅弥足珍贵的动人瞬间。在学校110周年校庆的“欢迎回家”巨大扁幅前,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集体照。
学院领导还设宴招待我们 餐后孙立军教授親自驾车送马恩霖、孫志宏等几位外地的同学到虹桥火车站,谢谢孙教授!谢谢同济! 最后希望我们彼此怀恋的同学情天长地久,希望各位老同学多多保重,健康长寿!衷心祝愿我们的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明天更灿烂辉煌,让我们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
2017-5-25 周晓光写于上海